1、用水安全常识
(1)停水后,应立即关好水龙头,防止来水后造成跑水事故。
(2)不得私自挪动供水设施,尤其不得私自移动水表。
(3)如装修改造用水设施,应选用饮用水专用管材,改造后做打压试验。
(4)定期自检用水设施,关闭用水阀门后如出现水表自走,说明漏水。
(5)寒冷季节,应对用水设施采取必要的防冻保护措施。室内无取暖设施的,应在夜间或长期不用水时关闭走廊和室内门窗,保持室温;同时关闭户内水表阀门,打开水龙头,放净水管中积水;室外水管、阀门可用棉、麻织物或保暖材料帮扎保暖,以防冻裂损坏。
2、室内管线常识
(1)居住房屋内装修时为什么不宜改装水表?
居民在搬入新居时,往往为了片面追求美观,在市内装修时,移动、改装水表,有的甚至挪到水斗下,厨房顶部,阳台上,卫生间抽水马桶边等等。其实。水表的安装在设计时已考虑到美观,并符合水表安装技术规范。任意的移动,不但会造成抄表的困难,影响水表计数的正确性,养护、维修也不方便。更要紧的是居民移动,改装水表时,改动了原合理的管道设计,且往往达不到专业安装水平,造成压力损失过大,水流不畅,水平错落,水表走时不准。位置不妥造成水表冻裂、变形。安装不妥造成螺纹口损失、漏水严重的会突然脱落、爆开,室内大量积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希望居民在新居家装施工中不要破坏或者拆改水表位置和水表配套设施。特殊情况下需变动表具位置,应向自来水部门申请。
(2)室内水管震动、噪声的一般原因
居民室内用水管有时会发生震动,产生噪声,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震动产生噪声的原因实际上很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 高层建筑内的减压阀失灵,用水管压力过高。
▲ 地区水压间接性过高,造成室内用水管间接性震动。
▲ 室内管改装时,管道走向不合理,敷设在天花板或高位的用水管内积有空气。
▲ 抽水马桶阀门漏水、空气从抽水马桶进入用水管道。
▲ 多层屋顶水箱浮球阀失灵。造成连续撞击声,从管道上传到室内。
▲ 小区泵房之泵管的单向阀门阀板失灵,造成间接性抖动,噪声从管道上传入室内。
▲ 街坊管道尽头积聚空气,水压变化时引起震动,传入室内管道。
▲ 室外进水管漏水,当室内突然大量用水,造成室外进水管瞬时负压,空气随水流进入室内管并积聚。
(3)怎样知道室内地下水管有漏水?
地下水管年久后,往往因锈蚀而发生漏水,简单检查办法是定期查看水表,在关闭所有用水设备的时候看水表花针有否走动,如有走动说明漏水。
(4)怎样知道抽水马桶漏水?
除有明显滴水声响可断定抽水马桶漏水,一般不易发觉,简单检查办法是在马桶水箱内滴入蓝墨水,搅匀后看马桶出水处有无蓝色水流出,如有则说明马桶有漏水。
3、供水安全应急措施
(1)家中用水设施被冻
▲ 对已结冻得阀门、水表、管路,先用温毛巾包裹,然后叫温水解冻。
▲ 打开阀门,用温水沿阀门慢慢向管路浇洒,使管路解冻。
▲ 若浇至水表处仍不见有水流出,表明水表结冻,应用热毛巾裹在水表上,继续用不高于30℃的温水浇洒,直至水表解冻。
▲ 切忌用水烘烤。
▲ 如发现用水设施冻裂,拨打供水服务热线报修。
4、如何做好用水设备的防冻保暖工作
(1)室外水管、龙头的防冻可用棉、麻织物或稻草进行包扎
(2)寒冷时节,请在临睡前关闭走廊和室内门窗,保持室温,同时关闭室内小水表阀门,打开水龙头,放尽水管中剩水。
(3)对已冰冻的水龙头、水表、水管,宜先用热毛巾包裹着水龙头,然后浇温水,使龙头解冻,再拧开龙头,用温水沿着龙头慢慢向管子浇洒,使水管解冻。若浇至水表处仍不见有水流出,则说明水表也冻住了,此时再用热毛巾包在水表上,用不高于30度的温水浇洒,使水表解冻,切忌用为烧烤。
5、水表自转情况分析说明
水表是一种机械构造产品,它是通过水流推动内部叶轮转动,再带动指针。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来的动力作用于水叶轮,水表决不可能自行转动。当前,水表生产企业顺应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水表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只要稍有外力作用就会转动产生读数。
分析其作用于水表的外来动力,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水表至户内龙头暗、明管道渗漏未引起重视或未察觉。如果便器溢水、渗水、水管口滴水,暗管渗漏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在用水,造成管内水的流动,引起水表转动。
(2)管道内存有空气,造成管内水涌动。供水的管道末端,新通水高层住宅,户内管道设计不合理,用户私自改造管道等都极易造成管内存气。在空气作用下,管内水出现涌动,从而作用于水表叶轮,引起水表转动。
(3)、附近或近距离有人违章用水。有用户嫌水压不够,擅自在管道上安装了增压泵,造成附近用户水管内水涌动,作用于水表叶轮,引起水表转动。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用户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检查漏水处。将坐便器水位调低,修理洁具和水管接口,使其不溢水、不漏水、不滴水。
(2)排放管道内空气。将表前阀门关闭,打开表后所有的龙头、堵头,再打开表前阀门放水1-2分钟进行排气。
(3)发现有人违章用水,私自安装增压泵现象,应及时向供水部门举报。